Lauren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Ok

Good

Sad

Angry

Fun




二十年來,我生活仰賴者島國的發展。在這島上,我們被海洋包圍著,你聞過海水的味道嗎?
  是腥味,腥不是味覺,比較複雜。在海中魚吃了蝦貝,而小魚腐爛又被大魚吞食,不斷的這類生態習性才堆疊了腥味的層次感。這是蔣勳詮釋出腥味的抽象。
  我意想著,腥味是否意味著生命的流逝?
  生命是形象肉體的,是具觸感的。但生命消逝後形態並沒有流失,反倒轉變成了氣味,那是這麼真實卻又令人惋惜。更何況腥味是很多、數以百萬計的生命褪色後留下的氣息,你能想像這是文明的群體記憶嗎?
  腥味夾雜在海風中,海風徐徐拂吹著這座島嶼,你我始終被氣味包圍著。這是多麼沈重複雜的氣味呀!腥味好似也代訴說著島嶼四百年來的故事。

  這時,我剛好又想起的一個故事。法國人很愛品食,對於味蕾感官的刺激為其挑剔。他們吃起乳酪非常講究,平常人的品味裡,乳酪有些帶清淡奶酸味與微微甜氣都是深受廣泛口味接受的;但法國人其實還喜歡吃臭乳酪。
  能想像潔淨被砌切方正地乳酪覆蓋一層毛絨,並帶有黑灰、綠白菌絲的時候,還能稱上美食嗎?我們懼怕發黴腐爛,對那氣味抗拒著,但法國人卻能在那腐朽中找到它的存在感。是不是文明到了一定的地步,又會回頭品味這些被遺忘的﹁臭味﹂呢?
  這的確是一種藉由感官連接到美學、生命、文化歷史上的反思。若沒有某種程度的感官經驗,是無法分辨出難聞味道中,細微卻又豐富內涵的層次感。
  想到這,對於島上海風偶爾、無意間瀰漫的腥味,也似乎不再會覺得那氣息是沈重哀愁的。不抗拒,反而有著一股很好奇地想要追逐它的衝動。於是,一天夜裡,我獨自開著爸爸的貨車到了海邊,對海張望著。

  那時的海是很寂靜的,我突然感受到腳下島嶼的孤獨。海風嘯嘯的穿過髮間,海面持續地發出拍打聲,但頻率卻很緩慢到一種柔和的程度。很難想像從前的它是多麼驚滔駭浪,岸底又是挾藏著、堆積著多少的千古屍骸。
  我思索著,眼前海洋的平靜是現近時代的表象嗎?
  海洋最早是蘊藏著生命的,也是諸多文明原始地象徵。海是我們的母親,海亦是個輕盈的搖籃。你可以想像如同伯羅奔尼撒半島、伊比利半島、納維亞半島、東瀛諸島,這些海上的島國,祂們是孕育著多少桀傲不遜的民族呢?
  但是生命和慾望是相互勾當的,當那些民族發展到一個極致時,便開始想在海上列強。他們在海洋這片母親身上,不斷地、積極地想佔有其他民族,瓜分他們的兄弟姊妹。而我的島嶼,也在那樣的洪流中不斷地、重複地載浮載沈,反覆地淪為他方的殖民。
  這時夜深人靜,看著眼前的這片海峽。我細微地發現那所謂海面持續地發出細小的拍打聲,不再是表象寂靜中微小的波頻,那竟然是母親歷經滄桑那種無助地、微弱地啜泣。這聲音也不知從甚麼時候就已經存在了,但島嶼上的人們這些年來卻未曾發覺。
  我為島國母親悲憫地憐惜著,我註視著、傾聽著,感受母親娓娓訴說著島嶼上四百年的絢麗與哀愁。我獨自一人眺望漆黑海上的遠方,肌膚與觸覺慢慢漸進地感到濕潤,我很能感受出那種被母親依附住的感覺。但從小被母親嬌縱呵護的我,現在忽然要安慰母親時,我卻略顯無能為力。

  在日本的時候,我看過【富嶽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沖浪裏(かながわおきなみうら)。作者葛飾北齋便是身逢那個民族興起的年代。在畫作中,你可以很直覺性的觸摸到時代衝撞那力道的痕跡。那海浪是多麼高聳,張牙舞爪的令人害怕。你能想像海在怒嘯的時候嗎?千層洶湧的浪花,一波波鋒利的打在岸上。這就是日本的民族性,多麼的驚濤駭人、令人畏懼呀。
  不過你可知,葛飾北齊的作品之所以成為曠世,是因為神奈川浪裏背後的富士山面對這拔山倒樹的氣勢依然屹立不搖,君臨彼處仍穩重地眺望著前方的洶湧駭浪。我猜想,這是天道神的氣魄嗎?還是,在那紛亂列強的世道中,祂是象徵著殖民國冷酷嚴峻地人性?以美學的角度,我不得不對北齊的鬼斧神工佩服的五體投地;但站在島國後裔的立場看畫,我卻也格外感傷。
  你還記得浮世繪中,神奈川駭浪上,那三艘恐懼徬徨,下一瞬間就要被狂浪吞食的竹筏嗎?那是我島國母親的縮影嗎?
  註意到這裡,我的鼻窩早已經酸澀的涕流而下;我好似也跌進了那駭浪中,我語無倫次的吶喊,但海浪喧嘯聲卻無情地將我的聲音,硬生生的蓋過。我看到那三艘竹筏上的船工,正面臨存亡之際,也只能拱背縮腰,卑微地、渺茫地的跪求海神解救的祈禱著。
  畫中的他們,無力抵抗無情的災難,而眼神更是不敢直視巨浪。面對侵襲,他們為了生存只能卑微的下跪祈求著;但諷刺的是此時他們的生命卻只能任憑隆隆巨浪翻騰、摧殘瓦解著。我們因海而生,也因海而死,更因海浪的波瀾使得身世坎坷。
  藝術史學上,李查.朗曾批評:北齋的作品於過份揉合人性,也有人批評北齋的作品因為普及地涉獵西洋風景透視法,和狩野派特別帶有的中國水墨風格,反而缺乏日本味道。但倘若這不是美學對生命觀察的極致,那甚麼才能叫做歷史與藝術呢?

  眼前的現在,滔天駭浪沒了,此刻的海洋是如此平靜。當我將島國與神奈川沖浪裏的故事比喻的像是【格爾尼卡】時,你或許會覺得誇張。但大概也唯有島國的後裔,才能感慨出這攸關國族血淚辛酸的哀戚吧。

  想到這些,心裏有些沈重。我要試著緩緩地抽離這種情緒。抓了一把潮間的泥濘,我摀住鼻,讓海風夾雜的鹹味,吸入鼻腔,再慢慢滲進肺葉裏。我不斷反覆隨興地抓著泥濘吸聞著,思緒開始試著逐漸放空,我很享受現在的寧靜。我喜歡夜晚的海邊,晚上比較真實,情感也不必過度躲藏。比起白天,炙熱的日光在熱浪中融化所有的風光景緻,那種感覺還真讓人鬱悶窒息。
  此時,在潮間聞著泥沙,而手在那抓著抓著,我突然摸到海沙中夾藏著一塊外型佈滿尖刺,但外層卻很光滑的異物。小心地,我將它撥了出來。在水裏攪拌褪去汙泥後,我很高興得像孩子般地微笑了起來。這是一顆像美人魚童話中蜷曲起來的那種螺類貝殼。
  我模仿起小時候將貝殼摀在耳窩的姿勢,細細聆聽空氣吹進殼縫裏發出像海風緩緩發出的呼呼聲。這貝殼很美,雖然很多地方都能明顯的看到它脆裂的痕跡,但這些瑕疵依舊無法掩蓋掉貝殼自然發散出那種美感上的氣息。這突然讓我想起從前第一次獨自一人到海邊漁港旅行的經驗。對了,你知道關於海港的故事嗎?

  島上最早的城市都是倚靠在海邊的,但在島民開始向內陸開發後,海濱城市的結構也就漸漸虛空了。虛空,並不是沒落,只是島民的生活重心開始向內地流動。住在海港的人們變少了,但海港還是依然地促立在這裡。幾十年,幾百年下來,當我那年再次來到這些海邊的城市,當時,我真的是被那長年累月的歲月刻痕震懾住了!
  那感覺的體悟,就極像似現的我正凝視手中這顆遠古海裡精緻炫麗的貝殼一樣。貝殼也算是一種精采生命所遺留下來的軀殼吧!它固然只是一個軀殼,貝殼本身並無生命,而且鮮豔的外殼有些部份已經脆裂斑駁;但在我把玩時,欣賞的是它長年受海水沖刷,以及各種礦物沈澱下來的光彩色暈。
  其實,我們還是能感受出貝殼生命上的存在感的,原來寄居的生物靈魂並沒有離開,反是已另一種具豐富感的美學形式延續他的生命價值。
  在海濱的城市也飄散著帶鹹腥味的海風,這裡的鹹腥味比島上任何地方都還來的濃烈。烈,是淡的反面。假如平淡代表的是清新、長久的話,那濃烈就是濃縮且帶有爆發力的。這種鹹腥是生命累積出的精華。它的鹹度就好比島民在豔陽下勞役、工作時,衣服流汗後結晶。再因流汗稀釋,辛忙一天中反覆循環,背部大片白色偏透明的鹽巴顆粒地那種濃度。鹽巴也是種礦物質,我猜想貝殼的光彩色暈,在某些程度上應該也正是被鹽分刺激影響所沈澱出來的吧!

  繼續朝向海水深處前行漂遊著,我正逐漸地被海洋包覆,沈默蘊蓄著我的肌膚,那是多麼柔軟、溫柔的。這時,夜晚最後一顆行星輕盈地劃過了天際,祂是那麼地緩緩墬落下來;那微光慢慢地在海面暈了開來。我緩緩地感受到祂帶來的溫暖;我輕輕浸入這沈靜之中,它盛滿了大地的愛意。在海裏,我蜷曲著赤裸身軀,這姿勢極像一個孕育在母親子宮搖籃中的嬰孩。我漸漸下墜,朝著這方向我諦聽記憶的迴聲;踩著深沈踢不著底的汪洋,我便知道自己的渺小,但我並不畏懼,只因我已躺在母親懷中。此時不需再多對白,我們已經了解彼此。禰親吻了我,這吻微小的如是一只無盡的永恆……

  許久,太陽緩緩從海面伸起,漆黑中的島嶼又再次的甦醒。橘橙橙的陽光灑落在柔細地沙灘上。爸爸白色的五十鈴貨車依舊靜靜地停置在那裏。






『我們生命就似度過一個大海,我們相聚在這同一的狹窄船上。死時,我們便到了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自奔馳。』泰戈爾,【漂鳥集】。
二十年來,我生活仰賴者島國的發展。在這島上,我們被海洋包圍著,你聞過海水的味道嗎?
  是腥味,腥不是味覺,比較複雜。在海中魚吃了蝦貝,而小魚腐爛又被大魚吞食,不斷的這類生態習性才堆疊了腥味的層次感。這是蔣勳詮釋出腥味的抽象。
  我意想著,腥味是否意味著生命的流逝?
  生命是形象肉體的,是具觸感的。但生命消逝後形態並沒有流失,反倒轉變成了氣味,那是這麼真實卻又令人惋惜。更何況腥味是很多、數以百萬計的生命褪色後留下的氣息,你能想像這是文明的群體記憶嗎?
  腥味夾雜在海風中,海風徐徐拂吹著這座島嶼,你我始終被氣味包圍著。這是多麼沈重複雜的氣味呀!腥味好似也代訴說著島嶼四百年來的故事。

  這時,我剛好又想起的一個故事。法國人很愛品食,對於味蕾感官的刺激為其挑剔。他們吃起乳酪非常講究,平常人的品味裡,乳酪有些帶清淡奶酸味與微微甜氣都是深受廣泛口味接受的;但法國人其實還喜歡吃臭乳酪。
  能想像潔淨被砌切方正地乳酪覆蓋一層毛絨,並帶有黑灰、綠白菌絲的時候,還能稱上美食嗎?我們懼怕發黴腐爛,對那氣味抗拒著,但法國人卻能在那腐朽中找到它的存在感。是不是文明到了一定的地步,又會回頭品味這些被遺忘的﹁臭味﹂呢?
  這的確是一種藉由感官連接到美學、生命、文化歷史上的反思。若沒有某種程度的感官經驗,是無法分辨出難聞味道中,細微卻又豐富內涵的層次感。
  想到這,對於島上海風偶爾、無意間瀰漫的腥味,也似乎不再會覺得那氣息是沈重哀愁的。不抗拒,反而有著一股很好奇地想要追逐它的衝動。於是,一天夜裡,我獨自開著爸爸的貨車到了海邊,對海張望著。

  那時的海是很寂靜的,我突然感受到腳下島嶼的孤獨。海風嘯嘯的穿過髮間,海面持續地發出拍打聲,但頻率卻很緩慢到一種柔和的程度。很難想像從前的它是多麼驚滔駭浪,岸底又是挾藏著、堆積著多少的千古屍骸。
  我思索著,眼前海洋的平靜是現近時代的表象嗎?
  海洋最早是蘊藏著生命的,也是諸多文明原始地象徵。海是我們的母親,海亦是個輕盈的搖籃。你可以想像如同伯羅奔尼撒半島、伊比利半島、納維亞半島、東瀛諸島,這些海上的島國,祂們是孕育著多少桀傲不遜的民族呢?
  但是生命和慾望是相互勾當的,當那些民族發展到一個極致時,便開始想在海上列強。他們在海洋這片母親身上,不斷地、積極地想佔有其他民族,瓜分他們的兄弟姊妹。而我的島嶼,也在那樣的洪流中不斷地、重複地載浮載沈,反覆地淪為他方的殖民。
  這時夜深人靜,看著眼前的這片海峽。我細微地發現那所謂海面持續地發出細小的拍打聲,不再是表象寂靜中微小的波頻,那竟然是母親歷經滄桑那種無助地、微弱地啜泣。這聲音也不知從甚麼時候就已經存在了,但島嶼上的人們這些年來卻未曾發覺。
  我為島國母親悲憫地憐惜著,我註視著、傾聽著,感受母親娓娓訴說著島嶼上四百年的絢麗與哀愁。我獨自一人眺望漆黑海上的遠方,肌膚與觸覺慢慢漸進地感到濕潤,我很能感受出那種被母親依附住的感覺。但從小被母親嬌縱呵護的我,現在忽然要安慰母親時,我卻略顯無能為力。

  在日本的時候,我看過【富嶽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沖浪裏(かながわおきなみうら)。作者葛飾北齋便是身逢那個民族興起的年代。在畫作中,你可以很直覺性的觸摸到時代衝撞那力道的痕跡。那海浪是多麼高聳,張牙舞爪的令人害怕。你能想像海在怒嘯的時候嗎?千層洶湧的浪花,一波波鋒利的打在岸上。這就是日本的民族性,多麼的驚濤駭人、令人畏懼呀。
  不過你可知,葛飾北齊的作品之所以成為曠世,是因為神奈川浪裏背後的富士山面對這拔山倒樹的氣勢依然屹立不搖,君臨彼處仍穩重地眺望著前方的洶湧駭浪。我猜想,這是天道神的氣魄嗎?還是,在那紛亂列強的世道中,祂是象徵著殖民國冷酷嚴峻地人性?以美學的角度,我不得不對北齊的鬼斧神工佩服的五體投地;但站在島國後裔的立場看畫,我卻也格外感傷。
  你還記得浮世繪中,神奈川駭浪上,那三艘恐懼徬徨,下一瞬間就要被狂浪吞食的竹筏嗎?那是我島國母親的縮影嗎?
  註意到這裡,我的鼻窩早已經酸澀的涕流而下;我好似也跌進了那駭浪中,我語無倫次的吶喊,但海浪喧嘯聲卻無情地將我的聲音,硬生生的蓋過。我看到那三艘竹筏上的船工,正面臨存亡之際,也只能拱背縮腰,卑微地、渺茫地的跪求海神解救的祈禱著。
  畫中的他們,無力抵抗無情的災難,而眼神更是不敢直視巨浪。面對侵襲,他們為了生存只能卑微的下跪祈求著;但諷刺的是此時他們的生命卻只能任憑隆隆巨浪翻騰、摧殘瓦解著。我們因海而生,也因海而死,更因海浪的波瀾使得身世坎坷。
  藝術史學上,李查.朗曾批評:北齋的作品於過份揉合人性,也有人批評北齋的作品因為普及地涉獵西洋風景透視法,和狩野派特別帶有的中國水墨風格,反而缺乏日本味道。但倘若這不是美學對生命觀察的極致,那甚麼才能叫做歷史與藝術呢?

  眼前的現在,滔天駭浪沒了,此刻的海洋是如此平靜。當我將島國與神奈川沖浪裏的故事比喻的像是【格爾尼卡】時,你或許會覺得誇張。但大概也唯有島國的後裔,才能感慨出這攸關國族血淚辛酸的哀戚吧。

  想到這些,心裏有些沈重。我要試著緩緩地抽離這種情緒。抓了一把潮間的泥濘,我摀住鼻,讓海風夾雜的鹹味,吸入鼻腔,再慢慢滲進肺葉裏。我不斷反覆隨興地抓著泥濘吸聞著,思緒開始試著逐漸放空,我很享受現在的寧靜。我喜歡夜晚的海邊,晚上比較真實,情感也不必過度躲藏。比起白天,炙熱的日光在熱浪中融化所有的風光景緻,那種感覺還真讓人鬱悶窒息。
  此時,在潮間聞著泥沙,而手在那抓著抓著,我突然摸到海沙中夾藏著一塊外型佈滿尖刺,但外層卻很光滑的異物。小心地,我將它撥了出來。在水裏攪拌褪去汙泥後,我很高興得像孩子般地微笑了起來。這是一顆像美人魚童話中蜷曲起來的那種螺類貝殼。
  我模仿起小時候將貝殼摀在耳窩的姿勢,細細聆聽空氣吹進殼縫裏發出像海風緩緩發出的呼呼聲。這貝殼很美,雖然很多地方都能明顯的看到它脆裂的痕跡,但這些瑕疵依舊無法掩蓋掉貝殼自然發散出那種美感上的氣息。這突然讓我想起從前第一次獨自一人到海邊漁港旅行的經驗。對了,你知道關於海港的故事嗎?

  島上最早的城市都是倚靠在海邊的,但在島民開始向內陸開發後,海濱城市的結構也就漸漸虛空了。虛空,並不是沒落,只是島民的生活重心開始向內地流動。住在海港的人們變少了,但海港還是依然地促立在這裡。幾十年,幾百年下來,當我那年再次來到這些海邊的城市,當時,我真的是被那長年累月的歲月刻痕震懾住了!
  那感覺的體悟,就極像似現的我正凝視手中這顆遠古海裡精緻炫麗的貝殼一樣。貝殼也算是一種精采生命所遺留下來的軀殼吧!它固然只是一個軀殼,貝殼本身並無生命,而且鮮豔的外殼有些部份已經脆裂斑駁;但在我把玩時,欣賞的是它長年受海水沖刷,以及各種礦物沈澱下來的光彩色暈。
  其實,我們還是能感受出貝殼生命上的存在感的,原來寄居的生物靈魂並沒有離開,反是已另一種具豐富感的美學形式延續他的生命價值。
  在海濱的城市也飄散著帶鹹腥味的海風,這裡的鹹腥味比島上任何地方都還來的濃烈。烈,是淡的反面。假如平淡代表的是清新、長久的話,那濃烈就是濃縮且帶有爆發力的。這種鹹腥是生命累積出的精華。它的鹹度就好比島民在豔陽下勞役、工作時,衣服流汗後結晶。再因流汗稀釋,辛忙一天中反覆循環,背部大片白色偏透明的鹽巴顆粒地那種濃度。鹽巴也是種礦物質,我猜想貝殼的光彩色暈,在某些程度上應該也正是被鹽分刺激影響所沈澱出來的吧!

  繼續朝向海水深處前行漂遊著,我正逐漸地被海洋包覆,沈默蘊蓄著我的肌膚,那是多麼柔軟、溫柔的。這時,夜晚最後一顆行星輕盈地劃過了天際,祂是那麼地緩緩墬落下來;那微光慢慢地在海面暈了開來。我緩緩地感受到祂帶來的溫暖;我輕輕浸入這沈靜之中,它盛滿了大地的愛意。在海裏,我蜷曲著赤裸身軀,這姿勢極像一個孕育在母親子宮搖籃中的嬰孩。我漸漸下墜,朝著這方向我諦聽記憶的迴聲;踩著深沈踢不著底的汪洋,我便知道自己的渺小,但我並不畏懼,只因我已躺在母親懷中。此時不需再多對白,我們已經了解彼此。禰親吻了我,這吻微小的如是一只無盡的永恆……

  許久,太陽緩緩從海面伸起,漆黑中的島嶼又再次的甦醒。橘橙橙的陽光灑落在柔細地沙灘上。爸爸白色的五十鈴貨車依舊靜靜地停置在那裏。






『我們生命就似度過一個大海,我們相聚在這同一的狹窄船上。死時,我們便到了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自奔馳。』泰戈爾,【漂鳥集】。
Less

0
Please login to leave a comment.